從事傳統產業的制造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,需要樹立四個新的思維,以便應對目前形勢、順應未來趨勢、抓住潛在機會、取得持續發展。
所謂傳統產業,相對于現代新興產業而言,目前大多指勞動、資本密集型加工制造業,如紡織品服裝加工、食品、日用品、傳統手工業、鋼鐵、汽車及機電制造業等。對傳統制造業需要統一以下五個認識:
一是傳統產業都曾經是新興產業,有過屬于自己的輝煌,且有的還可能躍升為新興產業,繼續輝煌;有的產業雖具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,但依然長久永恒,屬于永不落幕的產業,如傳統汽車與新能源汽車。
二是只有夕陽產品、夕陽企業,沒有夕陽產業,或者說,傳統產業未必就是夕陽產業。有些產業既不是朝陽也不是夕陽而是太陽,必然持續發光發熱,如服裝業。
三是傳統產業的產品生命周期趨于成熟,生產技術高度標準化,規模大、用工多、產值高,在國民經濟體系中承擔著“基本盤”的托底作用,在就業和社會穩定中其地位不可替代。目前,我國傳統產業占制造業比重超過80%,有的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獨特競爭優勢,是我們的優勢產業乃至支柱產業,如鋼鐵、建材和建筑業。
四是傳統產業未必就占地多、消耗高、生產率低、污染嚴重,其實,隨著技術進步,這些都可以逐步優化。
五是傳統產業的持續發展,可以為高端產業、新興產業發展積累動力和動能,或者說產業之間是一個鏈、網、群,是一個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、彼此促進、緊密融合的有機整體。
傳統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,至少要體現在八個方面:一是不斷開發新的原材料;二是不斷研發新裝備;三是不斷創新技術和工藝;四是開辟新能源,減少能源等各種資源消耗;五是減少各類污染排放;六是不斷提升管理水平和效率;七是持續優化產品功能、降低成本和增加實用性;八是始終追求對社會的綜合貢獻。也就是說,為追求、擁抱、實現高質量發展,傳統制造業必須在以上領域不斷創新、突破、超越。唯有如此,才能使自己歷久彌新、經久不衰、輝煌永續。
傳統制造業中的中小企業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,目前看最佳路徑就是走“專精特新”發展之路。因為這是我國經過幾十年探索,在總結經驗和接受教訓的基礎上,通過借鑒國際上尤其是德國、日本等國中小企業發展的成功經驗,再結合我國情況提出的一條符合廣大中小企業實際的戰略道路。傳統制造企業走“專精特新”發展道路,有幾十項具體指標,在實踐中需要細致把握。
專業化,主要是指面向的市場、生產的產品以及相應的技術、設備、研發、人員、管理等都要專注、專心、專業、聚焦,不雜、不亂、不散、不片面擴充擴張。
精細化,是指在管理上要精益求精,精心、精細、精致,在供產銷、人財物等各個環節都要精細地使用、調度、匹配好各類生產要素,使其能產生最佳效果,而不是粗放、粗制濫造、浪費嚴重。
特色化,是指在產品、工藝、技術、資源等方面要形成自己的獨門絕技,確實獨一無二,確能獨領風騷,這方面有的是天然資源、傳承優勢,更多的是憑借研發人員獨特的天賦和能力創造的發明專利。
新穎化,是指企業要在技術研發、商業模式、組織體系、內部管理、文化理念等方面不斷創新,技術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占比為3%以上,一些企業甚至達到6%左右。
需要注意的是,即使是傳統產業、傳統產品,但只要采取了新技術、新工藝、新材料,降低了能源、土地、人員等各類消耗,減少了各類污染物排放,以及提高了生產率、產量等,就都是國家大力鼓勵的。例如,袁隆平院士研究的水稻,雖然水稻成分未必有多大變化,但大大提高了產量,這難道不是人民的福祉嗎?傳統汽車使用新的能源后大大降低了排放、降低了成本、方便了使用者,難道不是國家要大力鼓勵的嗎?通過使用新設備、新技術,使得羊毛衫質量更優、產量更多、生產率更高、花色更美觀、使用時間更長,難道不是消費者期盼的嗎?
廣大中小企業在實現高質量發展、走“專精特新”之路的進程中,其影響最大的是智能化(或數字化)、綠色化、國際化。由于這“三化”影響全面、巨大、深遠,且互相作用,已經成為傳統中小企業躍升的階梯、騰飛的翅膀、突破的秘籍、彎道超車的橋梁。
以互聯網、物聯網、云計算、區塊鏈、元宇宙等為主導的信息化、數字化、智能化,幾乎覆蓋了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,影響乃至左右著社會經濟的各個領域,如果傳統制造業不擁抱智能化,不僅生產率會跟不上時代,且產品質量、精準度、生產數量、交易達成效率等均會大打折扣。對企業來說,智能化至少包括三個方面:一是產品生產制造過程的智能化;二是對企業管理的智能化;三是產品本身的智能化。這三個方面,既相互獨立,又緊密聯系、互相影響。為此,所有的企業,都必須具備智能化思維,一定不要在智能化大潮中落伍,被時代淘汰。
以節能減排為主導的綠色化,是國家戰略、國際共識,是一個需要長期投入的過程。從能源生產、使用、儲能、節能、排放,到綠能、碳標準、碳資產開發、碳匯、碳認證、碳標簽、碳交易等,是一個涉及社會、經濟、企業方方面面的龐大體系。企業生產的產品,不僅在國內生產中要充分考慮,而且在納入國際供應鏈、產業鏈、交易體系的過程中,要求更高、更嚴、更細。為此,傳統制造業中的中小企業,千萬不要認為綠色、“雙碳”離自己很遠,其實就在眼前,且其影響將非常巨大,千萬不要忽視、輕視。
雖然近年來國際上有一股逆全球化潮流,諸如不允許一些技術或產品開展國際合作和交易、單方面加征關稅、人為制造非貿易壁壘等,但這只能局部、一時起保護作用,長期、全面看必然弊大于利,因此其也難以從根本上動搖、遏制、顛覆人們對全球化的熱愛、追求和投入,難以阻擋經濟全球化給人類帶來紅利和福祉。很多傳統制造業,雖然從國內市場看接近飽和,但在國際市場仍具有較強優勢和競爭力,確應繼續發展。作為中小企業,在國際化進程中一定要注意國際大形勢、國家大政策、未來大趨勢,注意所合作國家或地區的政治局勢、經濟政策、社會文化等情況及變化,特別要注意其產品標準、法律法規、具體要求等關鍵領域的風向。
傳統制造業在實現高質量發展、走“專精特新”發展道路、實現“三化”的過程中,是難以不與任何人合作而獨自完成的。為此,傳統中小企業務必要樹立與生產性服務業全面、準確、科學合作的思維,著力建立能為自己導入資金、資本、技術、人才、政策、市場等各類資源的賦能體系,建立起能為自己的戰略提升、治理優化、管理規范、能力增強等方面賦能的體系,找到能從始至終陪伴、幫助、成就自己的忠實伙伴。
研究表明,目前國際服務業增加值已占全球貿易增加值的50%以上,這說明很多服務是搭載在貨物上進行國際貿易的,或者說很多國際貿易的內容是服務業。因此,傳統制造業要積極構建自己緊密、長期、有效的外在服務體系,把“軟系統”做扎實;要注重與生產性服務融合共生、共同發展;要努力將自己的一些特殊服務逐漸培育為新的業務板塊,實現“產業+服務業”雙輪驅動,不斷開發、培育、壯大自己的新增長點。
|